阅读的力量

【导读】王丽,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
1999.09-2003.07 湖北师范大学政法系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2003.09-2006.06 西南大学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
2006.06-2013.07 湖北文理学院 辅导员
2013.09-2016.07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博士
2016.07-至今 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丽博士承担了全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湖北文理学院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学校新进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入选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示范课堂”并获得表扬;作为参与人完成基于“知识讲授+项目研讨+实践展示”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并获得湖北文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学成果突出,科研领域亦建树颇丰。王丽博士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湖北省思想库课题等多个项目,入选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部,获得襄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湖北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篇。
奋斗的人生确实很精彩。工作、读书、家庭,王丽博士三者兼顾,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与科研成果斐然,离不开大量的努力与时间消耗,但她从不因工作与学业而缺席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王丽博士用行动诠释了人可以在不同维度找到平衡,并绽放光彩。她的经历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大胆前行,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本期,王丽博士为我们分享了阅读为她求学与治学提供的力量,以及她阅读的方法经验: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对个体的熏陶和塑造作用,相对于其他途径来说是成本最低的。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认知、增强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培养耐心和专注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加速,读书学习是我们跟上时代步伐,摆脱落后、僵化思维的重要方式。
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来讲,阅读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提升自身“内力”的重要“修炼”。它不仅能够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能培养一种关照人类命运的思想底色。这种底色,或许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却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的力量和温度。然而,阅读不能仅为了阅读本身,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思考与写作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广泛阅读是深入思考和有效写作的基础,深入思考则是将阅读转化为写作的关键步骤,有效写作则是阅读和思考的最终成果。那么,应该阅读什么呢?首先,阅读经典著作。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常常通过经典著作来传承。阅读各领域经典作家的原著,是掌握学科逻辑和历史脉络的关键,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需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柏拉图、黑格尔等思想家的原著。理论经典构成了学科的基础,只有系统地阅读,才能深刻理解学科的脉络体系,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来说,阅读尤为重要,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学术水平。其次,阅读本专业的代表性专著和研究成果。最后,进行拓展性阅读,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书籍。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1-2卷),并密切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若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阅读《论语》《孟子》《史记》《诗经》《国学概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以及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这些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个人修养,其中蕴含的诸多精华,也是我们日常为人处世的重要指导原则,值得反复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勤于思考。要进行问题导向式的阅读,跳出个人视角,理解制度、文化、思想、权力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从而增强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伦理判断等能力,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勤于写作则是将读书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考的成果用文字形式固化下来,转化为实际成果。写作内容可以多样:一是记录读书心得,及时将个人体会记录在书本边角或输入电脑以备后用;二是将阅读中产生的理论观点融入课程论文或作业中;三是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申报研究课题。
一路走来,我深爱阅读,也受益于阅读。伴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专业类书籍和相关文献看得越来越多,而我也越来越能在各类阅读中远离喧嚣,感悟内心的宁静和向上的力量。希望同学们也能培养对阅读的热爱,持之以恒地阅读,在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沉淀中积蓄力量,成为一个内心平和且充满智慧的人。
图片提供:王 丽
责任编辑:郭清秀
审 校:李桂群
初 审:杜 刚
终 审:胡志超